《河平元年不侵守候长士吏猛敢言之》于1972-1974年在甲渠候官遗址第59号探方出土,松木材质。两枚简的长度基本一致,其中一枚长22.8cm,宽2.3cm,厚0.4cm;另一枚长22.7cm,宽2.2cm,厚0.4cm。
形制为两行,墨迹清晰,内容完整,书写工整,为上行文书。简的左右两侧有微小契口,主要用于固定上下两道编绳,从而确保编绳不会轻易移动位置。此简册对于研究汉代河西边塞烽燧管理、基层吏卒任免以及巡视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居延边塞吏卒戍边图(图源:网络)
巡视边塞是汉代河西军事防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提升了汉代河西地区应对匈奴入侵的快速反应能力,还有力遏制了流亡人员外逃现象,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繁荣。这则简文故事,正是由“将军行塞”引起的。
从简文内容讲,主要记载了公元前28年11月3日这天,临时代行不侵部候长的士吏猛向甲渠候官汇报:将军在检查边塞城鄣烽燧戍边吏卒工作的过程中,举劾驷望隧长杜未央所携带的剑有生锈的痕迹,饲养的狗也丢了一只。本应依照将军的要求对杜未央的渎职行为加重处罚,但是考虑到杜未央家里极度贫困,性情胆小懦弱,希望仅罢免他的隧长职务,从轻发落。
总的来说,驷望隧长杜未央任职期间玩忽职守,没有认真履行职责,不仅导致巡视考评的结果不合格,更因此受到上级部门严厉处罚。这个案例无疑是汉代河西边塞“懒政”行为的典型代表。此外,也对当下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,提醒我们不管从事何种工作,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初心使命,不断强化责任意识,主动担当作为,认真完成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。只有如此,才能不断守正创新,砥砺前行,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。
(申宝涛撰写)